欢迎您访问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天水矿产勘查院!

站内搜索

搜索
文化园地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 职工之家> 文化园地
地质勘探队员礼赞

日期:2017-09-25

作者:admin

沈喜珍

 

“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们的红旗, 是那狂暴的雨,洗刷了我们的帐篷。 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,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。 背起了我们的行装,攀上了层层的山峰, 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,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……”。

一首《勘探队员之歌》,唱响了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豪迈和情怀。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远离繁华都市,告别温暖家庭,头顶烈日,脚踏寒露, 默默地奉献着……在天水,在甘肃,在大西北,秦岭大山有我们地质人的身影,祁连戈壁有我们地质人的足迹, 50多年的艰苦跋涉,抒写了“三光荣”精神的壮丽诗篇。

六十年代一大批地质院校的毕业生,满怀豪情,投身大西北,把他们的青春,他们的智慧,甚至他们的生命,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。在我的工作实践中,有无数像罗传治、丁延年、杨大敏、段家训、高明生、王虎成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,他们用罗盘、放大镜和地质锤,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,先后在陈家庙找到铁铜多金属矿床,在西成探获大型铅锌矿田,在李子园地区找到金银多金属矿体,在李坝探获大型金矿田,在西和崖湾提交锑矿报告,在天水太阳山、武山温泉发现铜钼矿……他们为国家地质事业的发展,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,为天水矿产勘查院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八九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年轻人相继踏上了地质找矿的行列,他们离开母校,告别家乡,在实践中揭示地质理论的奥秘,探索不同矿床的成因,在祁连北山,在西秦岭,在青藏高原,在西域大漠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印记,一个又一个矿藏在他们的脚下被丈量。像韩要权、赵生贵、张东旭、蔡全胜这样的地质队员,在天水矿产勘查院还有很多很多,他们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,但他们在平凡的地质勘探实践中,勇攀高峰,无怨无悔,展示出地勘人不平凡的价值。如今,又有许多80后接过父辈们的地质老三件(罗盘、放大镜、地质锤),踏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足迹,运用高科技的新三件(GPS、计算机、数码相机), 继承和发扬“三光荣精神,开始新的找寻、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……

志存高远,朴实无华,地质勘探队员的光辉业绩永远屹立在高高的山峰,镌刻在以矿而生的新兴城镇。一处处矿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在崇山峻岭间耀眼夺目;一座座矿山在大山之中腾飞崛起,展示着地质先行的无穷力量;天宝高速公路、莲花庄浪公路、天蚕公路,一条条运输线绵延不绝,还有牵动亿万民心的舟曲地质灾害治理,这些都无不凝聚着地质人的智慧和汗水。我们可以自豪的说:是地质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为国家的繁荣和复兴构筑了坚强的基石。

对于我们每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来说,选择了光荣而伟大的地质事业,就选择了坚守、奉献和寂寞,坚守“三光荣”的精神高地,把找矿当做最大的乐趣,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和智慧,在找矿中实现自身价值,舍小家,为国家,毅然投入大山的怀抱,诠释了勇于探索进取的博大地质情怀。无数的地质勘探队员,为了寻找富饶的矿藏,远离灯火阑珊的城市,亲近孤寂沉睡的大山,不能常回家看望妻儿,孝敬父母,甚至与外界断绝联系。在荒无人烟的沙漠——艰苦奋斗,在风急沙飞的戈壁大漠——无私奉献,在荆棘丛生的深山——建功立业,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——勇于拼搏。我们用炙热滚烫的汗水淘洗出光艳夺目的矿藏,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,把火焰般的热情和壮美的青春献给了崇山峻岭、戈壁荒漠,献给了祖国伟大的地质事业。

“三光荣”精神凝结了地勘人的情怀和壮志,是地质之魂;“勘探队员之歌”唱出了地勘人无私奉献、乐观向上的风采,那一份份地质报告就是一份份地质勘探队员的礼赞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!我们一代代地质人高举地质找矿的旗帜坚定信念,执着追求,努力攀登新的高峰。我赞美,赞美我们地质事业硕果累累,我自豪,自豪我们地质人是先行者,我讴歌,讴歌我们地质人的无私奉献。听!“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们的红旗, 是那狂暴的雨,洗刷了我们的帐篷。 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,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。 背起了我们的行装,攀上那层层的山峰, 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,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”。

上一篇:故乡物事

版权所有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天水矿产勘查院    陇ICP备2023001175号-1

地址: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社棠东路7号 电话:0938-2518910(办公室) 传真:0938-2518910 邮编:741024

甘公网安备 62050302000313号

关注公众号